- 形势政策
- 理论学习
- 调查研究
- 文明城市
- 文明村镇
- 道德模范
- 身边好人
- 文明家庭
- 文明传播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文明养成
- 书读中国
- 文明新媒体
- 文明中华
- 国学经典
- 我们的节日
- 评论
- 图片
- 论坛
- 专题
- 访谈
- 视频
- 资料
- 地方
湘江水涨见真情。洪峰过境,考验一个城市的应急能力,也考验市民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一声声“长沙加油”,回荡在湘江两岸,鼓舞每一个参与救灾的人,令闻者内心激昂,让观者为之动容。
有位父亲带着10岁的女儿搬运沙袋,坚称“抢险,我们市民也有责任”;有的市民深夜赶来,搬运沙袋到凌晨两三点,与消防官兵、武警战士并肩作战;一家米粉店的员工支起摊子,为值守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米粉……“长沙”在这一刻,不只是简单的地名,而代表着共同生活的家园,是人们生长于斯并悉心守护的热土。为家园而战,每个人责无旁贷。
自然灾害有时无法预测,更难以完全避免。也正如此,面对灾害,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从1998年特大洪水期间“军民一心,共度时艰”,到非典时期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再到汶川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携手同心、共克时艰,一直就是我们面对灾害时的主旋律。团结一致的行动、同舟共济的决心,也正是我们度过困难的法宝。这背后,是精神的共鸣,是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关切,更是强烈的共同体意识。
“长沙加油”,在湘江两岸连绵的阴雨中更加响亮,仿佛一缕阳光,正欲穿云拨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