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太86岁了,儿女们在清明节前想给她买块风水好、价格高的墓地让她宽心,但老太不同意,她说:“你们在我生前孝顺比什么都好。”我们可以直言相告:金钱再多买不来亲情!厚葬奢祭博不来好名声!
不管您的官当得有多大,位置有多高,每个人都应从最基本的孝道做起,先从做一个好儿女开始,再做好夫妻,再做好父母,再做好兄弟姐妹,再做好下属,再做好领导。
清明因孝意而隽永:思念故者 更要珍惜生者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被赋予了怀念先人、表达哀思的重要内容,也是洗涤心灵、凝聚力量的时刻。专家说,清明节因孝意而隽永,而其更重要的内涵是“事生”。 清明祭扫特别是晚辈子女对父母先祖的祭扫,是中国独有的“孝”文化的体现,背后展现了“孝道”和“感恩”的情感。但是,以祭祀展现孝道只是节日性的仪式行为,而“事生”孝道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孝敬行动之中。 ??? 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人们多了一个休息日,更重要的是倡导社会将孝悌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追思先人、感恩先烈,感恩父母、增进亲情。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然而,对于已经安息的人,我们所能做的已经不多了,但对于尚在的人,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太多。思念故者,珍惜生者,尽好对健在亲人的责任。不要到不能尽孝时才后悔不已。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既要思念故者,更要珍惜生者,多关心身边健在的亲人,不要重蹈“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多回家看看,听听健在亲人的唠叨,这比什么都重要。 ??? 清明节,让我们歇下来,用传统孝道美德疗治一下浮躁的“功利心”。感恩亲人,敬畏生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生活! |
-
国家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确定为国家公共假日,正表明日益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对民间节日文化的尊重和对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弘扬。
-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先烈的节日,但清明节更是“感恩节”。一些人认为,自己的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与他人和社会无关,因而不懂得感恩。实际上,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和社会以及大自然的恩惠。
-
有人说,中国这个民族没有信仰。我要说,怎么可能?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命不断,文化不断,精神不断,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信仰。
-
虽然缅怀和祭祀父母及祖先是孝道观念和孝敬行为的中心内容之一,但是,孝道更重要的内涵是“事生”。一年只有一个清明节,以祭祀展现孝道只是节日性的仪式行为,而“事生”的孝道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孝敬行动之中。
-
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任何可以讨价还价的理由。但种种原因,很多人都缺失了这一课。不管您的官当得有多大,位置有多高,先从做一个好儿女开始,再做好夫妻,好兄弟,好下属,好领导。
-
一位老太86岁了,儿女们在清明节前想给她买块风水好、价格高的墓地让她宽心,但老太不同意,她说:“你们在我生前孝顺比什么都好。”我们可以直言相告:金钱再多买不来亲情!厚葬奢祭博不来好名声!
-
厚葬奢祭有盲目攀比,虽然经济条件一般,但别人厚葬父母了,我也不能差;有的是对父母生前供养不好甚至较差,一旦父母去世,心生遗憾或良心发现,便想以厚葬进行弥补;还有一种是做出样子给别人看,妄图博得好名声。
-
领导带头了,上行下效,社会就会蔚然成风。汉朝历史上一共有24个皇帝,其中22个,在谥号前面都要加一个“孝”字。
-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认识和总结,无疑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的。
-
古人认为从“生孝”到“死孝”是一个不容中断的过程,认为父母死后仍然要尽孝,对已去的先人要感恩和追思。“二十四孝”为此推举了三个孝子榜样。
-
讲孝道应该是一件最普通,最正常,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就像白天出太阳,晚上出月亮。几千年来,中国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繁盛到了今天。
-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虽然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传统孝道的某些行为要求,如“父母在,不远游”等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孝道所内蕴道德价值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清明节既是我们缅怀先人的时节,也是洗涤心灵、凝聚力量的时刻;清明文化既是历史的宝贵馈赠,更应成为促进发展、影响今人的文化软实力。
查看更多>>